心灵女性网
 创业 |  手机版 

栏目类型

创业
生活 > 创业 > 正文

我的极品女老板|上海女老板们的创业奋斗故事

时间:2014-07-21 来源:创业 点击:

【www.thinksoul25.com--创业】

何晓韵做着几个行业的生意,擅长寻找最佳世切入点。

何晓韵:把跨国贸易经营到底

我是最欢迎WTO的人

何晓韵的生意包括服装出口、医药进口、食品进口、教育培训四个行业。

坐在办公桌后的她看上去柔弱文静,但很认真。

她说:“其实我从小很讨厌经商,中学时写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我毫不犹豫地写到,以后一定要当老师,享受桃李满天下的感觉。可以说,这个梦想至今仍没有完全退却;而且,我这辈子最感激的两个人也全都是老师。”

20世纪80年代初,何晓韵大学毕业,当时的分配制度让她没法当老师,反而让她顺便把正在当老师的丈夫也拉下了海。

第一个公司就是“百合花服饰”。那是一个中加(加拿大)合资的服装进出口公司,专门生产高档针织服装,成品80%销往日本,其余销往美加地区。做这个生意与他俩的学历背景有关,何晓韵大学里的第一外语是日语,丈夫则在加拿大有不少朋友。

贯彻做小批量高利润精品生意的思路,何晓韵又把目光转向了原产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西洋参。那是1995到1996年的事情,当时中国人已经很习惯于吃西洋参进补,但市场上的大部分参是在国内种植出来的,除了外表接近,药性与原产北美地区的西洋参不可同日而语。何晓韵觉得,如果能够进口真正的五年生西洋参,打开高端市场,成功的机会应该不校1999年,为了把“跨国贸易”进行到底,何晓韵又开了“大略工贸公司”。

“我是世界上最赞成中国加入WTO的人,因为这些跨国贸易为国家贡献的关税收入真是不少。”何晓韵开玩笑似的说,“服装的关税原来要超过10%,西洋参是42%,现在都降了许多。所以我真的认为,公司未来的前景一片灿烂。”

&nb sp; 策划教育进出口

两年前,何晓韵开始策划组建虹口大略进修学校,聘请上外的资深教师授课,课程暂时限定为“高级口译”。

但仅仅办一所培训学校远远不是何晓韵的目的,她真正的梦想是把教育产业当作进出口贸易来运作,交易的是学校模式和人才。

2001年,何晓韵跨出了第一步,她和虹口、静安、卢湾等区的教育局联手,送了100多位区内中学老师利用暑期到加拿大短期留学培训,学习的是双语教学。她说:“现在双语教学是全社会教育的热点,中国入世后会更热,但双语教学又不是单单外语好的人就可以胜任,怎样用英语教数学、物理、化学,可能绝大部分没出国留学过的老师都不是很清楚。现在提倡投资自己,其实学生在投资,老师也在投资,我正好和中加两边的教育部门都比较熟,切入这个产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何晓韵给2002年订的目标更为长远,一方面,她准备和更多的区教育部门取得共识,送更多的老师出去学习,另一方面,她也准备和一些社会福利、公用事业联合搞这样的培训。比如说高级医院的护士,高级敬老院的管理、护理人员,福利院的老师等等,都有这方面的计划。

慈善是退休后的事业

临走的时候,何晓韵从抽屉里拿出一样东西送给我,那是一盘中华慈善总会和北京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讲述四川西康一所福利学校100多名各族孤儿和来自全国的志愿支教者的故事。

何晓韵说:“几年前我偶然知道了有这样一个感动人的故事,就立刻和丈夫一起赶到那里,真的很感动人。虽然我不像那些志愿者一样可以放下一切赶来支教,不过几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往那里送衣物、食品。我一直有个愿望,等挣到足够的钱,退休下来,我就全心全意地搞慈善事业,送那些真正很优秀但又没有条件的孩子出国留学去。”

容易感动的何晓韵说自己最讨厌被别人看作女强人,她宁愿被当作一个需要呵护的小女 生。她也喜欢冒险类的活动,冲浪、漂流都百玩不厌。

“不过,我喜欢的是有人呵护的冒险,要我一个人去可不干。”她笑嘻嘻地说。明君想通吃出版业各个环节的利润。

明君:“二渠道教母”首尾通吃

明君信佛,吃素,个性真诚直率,期许做一个明明白白的君子。“明君”这两个字,既是她的法号,也是笔名,更是她自己着力经营的一个品牌——在上海地铁二号线的各个站点上,都有一家“明君书店”。(小标题)以文会友,小女子成大书商明君是重庆人,80年代起开始做自由撰稿人,帮人写书、编书。1985年,跟着她当时的老板,现在重庆力帆的老板尹明善编过畅销中国的《5角丛书》,成功的强烈刺激让她从此萌生一个念头:要在出版界建立宏图霸业。

1986年,明君从重庆来到成都,在《经济信息报》做编辑。在报社,她看了不少资料,动手编了两本资料汇编《关贸总协定》以及《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方法谈》,并在报纸上做了邮购广告。没想到,两本资料集畅销异常,给她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益,那是1993年。

有钱作底,明君的梦想“忽”一下膨胀起来,决定专心写书、出版。她结合了《孙子兵法》和自己在报社接触到的一些商场诡诈风波,写了一本名为《胜算者》的书,一万多块钱全投给了出版社和印刷厂。结果,书滞销,全赔进去了。

转机在1994年底,喜欢天南地北交朋友的明君认识了一位昆明的二渠道书商,那人看了《胜算者》后觉得内容相当不错,就是包装不行。他给了改良意见后把明君介绍去次年1月的二渠道书刊订货会。

从没接触过书刊订货会的明君报着试一试的心理,揣着几千块钱和样书就去了北京。照道理,人头拥挤的订货会上像明君这样的生面孔不会引人注目。可是她当时的模样实在是“酷毙了”,一个人抱着一本书坐着,不像卖书的,倒像来看书的。

注意力经济就是这样奇妙,当天就有书商来订书。三天里, 她楞是拿到了3万多块的现金,赶回成都印书发货。因为及时守信,不少人又来追加要货,一星期内,她发出去15万册书。招牌和信誉就是这样赚钱。

马不停蹄,明君立刻着手炮制《钱祸》等一系列丛书,以商界诈骗情节为主,结合一些佛教哲理、兵法权谋等东西,烩成一大本,卖疯了。从1994年底到1996年底,明君彻底地爱上了出版业,明白了怎样开发选题、市场营销,也被那些二渠道书商奉为“二渠道教母”。

打拼上海,写书办报开书店

1997年,明君和《四川金融投资报》的老总约好,以总编助理的身份前往上海,采访杨百万、应建中等股市名人,在报上写连载,并且供明君以后出书用。

几次采访以后,明君决心在上海闯荡一番事业。她和报社商量,由她承包这张报纸,自负盈亏,在上海就地办报,第一年向报社上缴20万利润,第二年25万元。不懂证券的她胸有成竹,“我只不过想通过报纸认识证券界的名人,再网罗写手,出书赚钱,那可比办报来钱快多了。”

1998年1月1日,明君正式接管了《四川金融投资报》,她遍撒“英雄帖”,请上海政券界最有名的高手写稿子开专栏,稿费是当时最高的。同时明君也亲自操刀,每期写一个人物专访,几乎把上海政券界的名人采访了个遍。最辉煌的一期报纸是1998年6月,发行量达到15万份。

积累了这么多无形资产,明君把她的出版机器也运转得飞快。先是策划了一系列专家论股丛书,最著名的是至今仍畅销的《短线是银》;她还拉着股评家四处签名售书,把“明君”这块牌子散播到四方,充分造势。一年下来,出了8本畅销书,赚得盆满钵满。

可是,一场大灾难却在这时悄悄走近。她身陷囹圄,所有的财产几乎全部被剥夺,令她对重庆这个地方彻底失望。

2000年的春节,明君在父母家里痛定思痛,决定还是回上海去做出版这个老行当。恰好她在那时认识了作者海岛,遂 决定联手写书出书。

回到上海时,明君身上仅剩7000元钱。当年3月份,二渠道订书会在长沙开。已经没钱的明君坐火车捧着新写的《南征北战》和《征战小盘股》以及从前出的《短线是银》就去了。当年留下的良好知名度在紧急时刻救了她。几乎是一到场就引起轰动,各地书商涌进她的房间订书,这回她又像刚出道时一样要先收押金,结果两天后就抱着10万多元回上海印书了。

“当时我心里一下子平静了,我知道自己可以重新站起来了。”明君说,“那年我连出了5、6本畅销书,完成了第二次资本积累,于是在2000年5月注册成立了明君书店。”

她说:“出版业可以说是一个最后的暴利行业,一本畅销书带来的利润是惊人的,而利润的产生点就是出版和零售这两个终端。我想搞的就是一个会员制的零售终端。这样从开发选题、组织写作、出版到零售全部由我把握,利润也就最大化了。”

面对WTO以后可能出现的出版业全面开放的局面,明君充满信心。她说:“我的目标是搞出一个像琼瑶式的出版社,拥有像研发人员一样的选题开发组,以及专门摸市场搞营销的人员,而打的全是明君牌,靠我的写作、集体的包装做大整个企业。”张敏芳为广告客房想得特别周全细致。

张敏芳:为广告客户做“保姆”

精力充沛,热情健谈,见人自来熟,这是张敏芳给我的第一印象。

做过很多种工作的张敏芳如今是两家公司的旗手,一家是上海联洋广告装潢有限公司,另一家是上海舍得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前一个品牌“联洋”是她继承并且成功转型的,后一个品牌“舍得”则是她一手创立的。

从老师到老板

1992年以前,张敏芳是一位美术老师,每天面对几十个学生传道授业解惑。那段和黑板粉笔打交道的日子留给她的除了慢性咽喉炎,还有许多让她在日后的生意场上受用的素质。

1993年,张敏芳自荐去了当时尚在筹办的上海社会发展局下属的社会事业投资经营公司做房地产项目前期开发工作,把房地产开发中各项手续摸得烂熟,其间结婚怀孕都未曾有过休假。

1996年,张敏芳生了孩子,尽管是剖腹产,她还是在孩子生下后的第37天就去上班了,而且居然是作为志愿者参加上海市旅游节组委会的工作。1998年的某天,张敏芳突然接到一个偶然认识的朋友的电话,那是联洋广告公司的创办人,当时正好在寻觅公司的管理者,因为知道张敏芳是学美术设计的,又看中她的公关和组织能力都不错,又有责任心,便来问她是否愿意去帮忙。于是她便踏上了广告路。

瞄准房地产市场打造策划业

尽管在此前,张敏芳利用业余时间开过饭店,也经营过花店,一度还很成功,但她从来没有经营一家广告公司的经验。

白手起家,张敏芳在一段时间里只能靠直觉来捕捉市场的动态,慢慢地,她开始体会到了个中三昧,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思索之后,她从当时报纸上占相当比例的房地产广告中嗅到了商机。“房地产行业的广告和品牌广告不同,它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房子盖到不同的进度,广告投放方式和力度都不同。”张敏芳说,“而当时房地产的广告很少有全权委托广告公司总代理的,缺少计划性,也没有跟踪与反溃”于是,张敏芳便找开发商推行自己的一套方案:跟踪工程进度,配合销售方案,建立广告计划书,并且在投放过程中全程跟踪策划,以及监理实施。

不久,联洋在广告策划界的名气响亮起来,专门找上门来做策划的公司也多了。她不拘泥于广告策划的成功,还进军大型活动的策划。通过竞标的方式,联洋创意设计了浦东世纪大道的景观指路牌和路名牌。

张敏芳身上的“女性特点”是公司的制胜法宝,那就是细致地为客户着想,有时候简直有点像客户的保姆。她公司的策划设计人员包里常带着尺、相机以及一些案例,在谈判 的时候有备无患;去竞标时总是带着好几套风格迥异的方案,让客户有多种选择余地。

张敏芳自言是一个很讲究生活质量的人,对视域中的一切都有要求,生活中虽不追求奢华,但绝对要求舒适和完美。由于这些原因加上她又对朋友真诚热情,很多好朋友都把她当成生活顾问,出国之前会来咨询一下应该带哪几套服装、饰品,请客吃饭会来问问哪里的菜肴最适合,甚至遇到感情、教育等问题都来和她沟通。

张敏芳笑着说:“其实我最适合的职业绝对不是做老板,我可以当一个非常棒的心理咨询顾问。”爱吃辣椒的周瑜,做起生意来冲劲十足。

周瑜:湘菜辣红上海滩

周瑜给我从头到底的印象就是两个字:简单。

她喜欢用最简短最没有修饰性的语言描述她的创业故事和生活方式,简短得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没有故事的老板。

不过说到底,“老板故事”其实就是“老板成功以后的故事”,创业时的一脚深一脚浅发悬梁锥刺骨的痛苦岂能为外人道?

也许只有像她这样简单朴实的成功经历,才能真正地被有心者借鉴,而不是徒看一幕热闹而已。

和明君一样,周瑜也是来自一个很能吃辣的地方:湖南。

和明君不同的是,一个来上海时已经是大喜大悲的出版界强人;一个还是普普通通出来看世界的平民小女子。

10年前,周瑜只有十几岁,被湖南省政府设在上海的办事处招工,来到上海“三湘大厦”当服务员。说起“三湘大厦”,一般人不会有特别的印象,但对喜欢吃湖南菜的上海人来说却是鼎鼎大名,那是湘菜在上海的大本营。

周瑜在那里做了5年,把湘菜的用料、制作、宣传等经营流程搞得烂熟,同时自己也积累了一点资金,又找到一个合伙人参股,便决 定跳出来自己做。

那一年是1995年,她21岁,很多同龄的上海女孩子正在大学里享受生活的时候。

第一家店选在茂名路,门面小得很,一次性投资了20多万,其中装修花了20万。起店名的时候她费了一点心思,后来想到老家“毛主席办公处”有一个挺有名的菜馆叫“滴水洞”,干脆先搬过来用了再说。上海遂有了这家叫“滴水洞”的湘菜馆。

开张时信心满满,指望靠几手火辣绝活玩转上海滩,没想到生意却一直平平。经过研究她发现了问题:上海人吃辣的水平决不差,而且来湘菜馆就是来吃辣的,这方面“主营业务”没问题;但上海人不习惯的是湘菜的油腻和咸。发现了这个问题,她赶紧回湖南重新聘请了一帮厨师,终于让生意在半年后火了起来。

周瑜说:“开店到现在,我厨师换了十多批,他们都说我刁,要求炒菜一定要口味速度俱佳才行。其实我也没办法,上海饭店太多,湘菜一红湘菜馆就到处都是,我只能不断提升水平才行。”

除了加强对厨师的要求,周瑜对用料的要求也严格得很。她每周要去火车站几次,去收湖南托运过来的辣椒和腊肉,因为上海的材料就是做不好湘菜。

生意立住了脚,周瑜就想到要扩大规模。先在不远处的进贤路开了一家分店,紧接着又在巨鹿路上开了一家规模大了很多的分店。据她说,生意都还不错,尤其是最早开的那家“旗舰店”,别看店面不大,每月的营业额差不多有100万元左右。

周瑜把赚来的钱相当部分投入了股市,当然具体多少她没有说。周瑜的投资理念是做长线和摇新股结合,从不做火中取栗般的短期投机,据说每次出手都有不小的斩获。

她去年三月买了一辆别克开开,“因为车技一般,经常东磨西擦。”她笑着说。

周瑜最大的爱好是泡吧和旅游。喜欢去宝莱娜啤酒屋和PARK97酒吧,据说她的酒量非常厉害。

比较奇怪的是她最喜欢的旅游地点居然是泰国和海南。她喜欢那两个地方的海滩,晒太阳,放松

本文来源:http://www.thinksoul25.com/shenghuo/294.html

推荐访问:女老板招司机 非常女老板

上一篇:年赚百万的生意行业|百万富姐生意亏本 坚强创业终成功
下一篇:【赚钱快方法】笨方法赚钱 成为女性创业的典型